原|2024-08-05 13:14:46|浏览:68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每当有客人到来,除了用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酒更是不可少的。而且他们对喝酒的礼仪是特别讲究的,不可以随便喝喝就好,一定要当地的礼节来。这样别具一格的土家族酒文化。
酒渗透于土家族人民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它与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体现了其心灵手巧的特点~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 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 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 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 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渝黔湘鄂结合部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载:土家族服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土民“不尚服饰”;“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可见土家族服饰具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
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摆手舞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也就是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发源于重庆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酉水河流域。摆手舞,土语称“舍巴日”,有的叫“舍巴”。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
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土家图腾相传,禀君是土家民族开基创业的先行者,受到了极大的崇拜。据《本记》载:务相(禀君)死,化为白虎升天。于是白虎被崇奉为土家图腾,为祖先神。尤以神龛中堂挂白虎以示敬奉。
但在山大人稀的土家住处,又常遭虎害,有消极躲避者,亦有相对镇摄之举,如土家人建房,户不对白岩,视白岩为虎,有“白虎对户坐,无灾必有祸”之说。如万一因地理条件限制,也有采取在门前加挡白岩的屏墙,或修门楼,置狮头像,俗称“吞口镇白虎”的补救措施。
这是土家人对“虎”表现出“崇”与“忌”不同的原始信念,沿袭至今。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
均为土木结构,白墙、红色木雕加黑瓦。
居住地湖北的有三个土家族自治县(州),具体是:长阳,五峰,恩施。在这些地方的平原地区,汉化比较严重,只有高山地区的还比较多地保留了土家族习俗。
湖南的酉阳、秀山、石柱、印江、沿河等。
土家族也称为“毕基族”、“毕基卡族”,是我们中国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民族,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排名第七位。土家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古朴的歌曲;特殊的信仰;精美的工艺;奇特的乐奏等一些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鄂、湘、黔、川、渝交界山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建筑与图腾。土家族直到1956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他们集中生活在鄂、湘、黔、川、渝交界山区,虽然多数人已经操持汉语交流,但仍然拥有与其他民族不同文化习俗、服饰、建筑与图腾。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历史悠久,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土家”称谓,是相对于“客民”而言,是为区别不同于本族的外来人。清朝对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后,土家语言逐渐为汉语所代替。调研中了解到,如今土家族语言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困境。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可以说是月月有节,社八节、牛王节、跳马节、酉水龙舟节……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每进腊月,杀年猪、做煻糁、推豆腐、打粑粑、贴对联等,这些为过年做准备的活动在土家族聚居区筹备得红红火火,直到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落幕。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而且源远流长。如今,湘西流行的土家族舞蹈有:摆手舞、铜铃舞、毛谷斯舞、梅嫦舞、八幅罗裙舞等。据土家族人介绍,摆手舞源于巴渝舞,至今仍保留着巴渝舞的征战、歌号、鼓乐等特色。
据了解,土家山歌是土家族舞蹈音乐之一,多在舞蹈段落间隙里唱山歌,有的根据舞蹈内容事先编好,也有的见景生情,现场编唱。土家族青年男女崇尚自由恋爱,土家族地区情歌对唱很普遍,很多地方至今还举行“女儿会”,以歌幽会,以歌谈情说爱,以歌成婚。目前,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仍会唱哭嫁歌,比如“女哭娘”“姐哭妹”等。
土家族受汉族影响,崇拜祖先,也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通常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主神。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等。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在凯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