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09-09 11:24:31|浏览:37
贵州是一个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的省份。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文化:
苗族文化: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文化是贵州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苗族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绘画等方面,其中著名的有“芦笙”、“打歌”、“堂会”等。
风雨桥文化:风雨桥是贵州省的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它是贵州省特有的一种桥梁形式,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苗族文化特色。
铜鼓文化:铜鼓是贵州省传统的打击乐器,它在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其音乐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侗族文化:侗族是贵州省的另一主要民族,侗族文化包括音乐、舞蹈、织锦、竹编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侗族的“赛龙舟”文化。
贵州茶文化:贵州省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其茶文化历史悠久,包括茶叶制作、品饮、茶道等方面,其中著名的有贵州毛尖、黔红等茶叶品种。
它是贵州的8个地区之一,历史最最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属夜郎国,225年(蜀汉建兴三年)设汉兴县于今市境,1987,兴义撤县建市。它有:猫猫洞文化:顶效镇猫猫洞文化遗址,有龙化石群,茶籽化石,铜鼓山遗址考证为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夜郎国兵器工厂。交乐和万屯汉墓群为国保级单位。
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有夜郎文化和史前文明。
夜郎文化:夜郎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国家。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又《史记正义》载:“濮在楚西南”。夜郎成名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
史前文明:贵州的史前文明有桐梓岩灰洞等遗址。这种山地高原的史前文化,是贵州有着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完全值得人们引以为豪的文化辉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贵州历史文献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镇远特点:
贵州镇远古城,免费的5A级景区,人少景美,白天典雅,夜晚
舞台剧《古韵镇远》体现镇远两千多年的历史——镇远古城。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下辖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
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机场、湖南芷江机场和贵阳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和270公里。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纽约New York意为“新约克郡”,英荷战争结束后,荷兰被迫将新阿姆斯特丹割让给英国,当时正好是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生日,于是将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新约克郡,作为送给约克公爵的礼物。
当然,名字的更迭,代表了纽约的发展变迁史。在相当长时间里,它是由荷兰统治的。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纽约》一书中,向读者展现的正是纽约初建、由荷兰统治时期的那段早期记忆,他用幽默的文笔书写了纽约初建时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作者华盛顿·欧文,是19世纪美国传奇作家,牛津大学荣誉博士,他使美国文学逐步脱离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纽约》是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传世之作。
新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心,号称“百里平川”,北接河南省次中心城市南阳市,南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接壤,是三国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现,新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部落,春秋时期封邑,西汉初年置县,是光武帝刘秀的起兵地。新野历史上有邓禹、庚信、岑参、阴丽华(汉光武帝刘秀之妻,贤德皇后)、岑彭等名人,并留下了三请诸葛、火烧新野等故事。
历史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下人类的思想、艺术、道德、宗教、科技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和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独特性,还形成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表现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加深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
丹阳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千年名镇。
左天门、右牛渚,大江涛翻,雄关屏立,其险自古甲于东南。
有所谓“吴头楚尾”,“南北津渡”,更有北拱群山,百峰岩之阳刚;东抱石臼,三湖碧水之阴柔;西濒长江,扬子如带千里奔泻之飘逸;南怀熟地,公圩若盘万顷良田之敦厚。
如此既形成了丹阳自然风光秀美而奇险的特色,又孕育出丰富多元的丹阳文化。
璀璨的古代文明 蚌埠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双墩村的“双墩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
大禹治水圣地 大禹治水圣地涂山,即位于今天的怀远县有4A级涂荆山风景区,涂山也是当年大禹治水时会诸侯之地,他在此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现存有涂山庙、启母石、禹会村、千年银杏、圣泉、灵泉等胜迹。
每年农历3月28日前后3天为禹王庙会,远近百姓纷纷前来祭祀朝拜,感戴大禹的治水功德,场面盛大。
和氏璧发现之地 与涂山隔河相望的荆山,就是春秋时和氏璧发现之地。
在荆山西面,仍存有卞和抱玉之地——“卞和洞”。
相传当年卞和在此发现绝世美玉,献给楚王,却不为楚王所识,卞和所献的璧玉,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和氏璧。
荆山还有苏东坡赞誉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以及望淮楼、启王宫等名景。
特别是到六月石榴开花之时,满山石榴花似火燃烧,其景美不胜收。
有一位叫马可·波罗的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响很大。他来自意大利,元初来华在中国呆了十几年,回去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激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向往。所以,叫这种水果(pineapple)为菠萝(波罗)还有一点洋味,与它由西方(人)传来吻合。
美洲菠萝初传入时与由印度、东南亚传入的菠萝蜜有些混淆。但这两种热带水果实在差别很大,于是人们对它的称谓也渐渐分开。清乾隆年间的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卷十三中说:“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可知这时又指称美洲水果的波罗蜜已简约为波罗;前面并加限制词“山”,表示它可栽种在山坡上。清道光年的吴其在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一中说:“露兜子产广100东,一名波罗”。他接着讲:“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这大概是最早单独称其为波罗的记载。
带草头的“菠萝”一词大概最早出现于清嘉庆年高敬亭的《正音撮要》卷三,但对它无任何解释。所以这时波罗已开始被文人们加上草头,表示它是植物、水果。民国年问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辞海修订本》均立有“波罗”条,其解释已近当代。可见民国时又简化为波罗。直到解放后出的词典、辞典等才把它正式确定规范为“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