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10-28 17:37:15|浏览:86
2014年10月10日,第三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展,耿海胜带着他的锔匠挑子一亮相便受到众人围观。锔匠挑子勾起了现场许多中老年人对旧时的回忆,“锔盆,锔碗,锔大缸喽……”锔匠担着挑子在村里走街串巷、边走边喊的场景,在人们脑海里一幕幕闪过。
胶东半岛曾是交通闭塞的边关地区,道路崎岖不平,易碎的瓷器想运到胶东半岛很难,就是运到了,也是十有八九都碎了。所以人们非常珍惜瓷器,家里用的瓷器摔碎了也不舍得扔,找锔匠锔起来继续使用。就这样,心灵手巧的匠人有了养家糊口的营生,胶东地区的锔瓷业也得到了发展,耿海胜的父亲耿德轩就是这样的锔匠之一。
起初,耿德轩纯粹是为了生计才入了锔瓷这一行,当起了小锔匠。让他没想到的是,锔瓷这项精妙绝伦的纯手工技艺,竟让他痴迷了一辈子,而这也深深地影响了耿海胜。后来,耿德轩在环海路8号租下几间房子做工作室,开始了锔瓷工艺的研究与传承,年轻的耿海胜耳濡目染,也加入了父亲的行列。
“济物利人乘造化,弥缝补阙代天工。”父亲常告诫耿 海胜,锔瓷工艺并不仅仅是一个讨生活的手艺,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艺,若想在这一行走得长远,还需要很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为。为此,耿海胜中专毕业后没有直接进入父亲的工作室工作,而是先后到锡镶厂和绣品厂学习传统技艺,并博采锡镶、刺绣、剪纸、国漆等众家之长。
2004年,在父亲的帮助下,耿海胜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瓷器和紫砂修复工作室,名为“吉呈轩锔工坊”。2014年,耿海胜被认定为第三批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此耿海胜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锔瓷工艺大师。
技艺高超
慕名拜师学艺者众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艺术性和个性化的东西渐受追捧,耿海胜认为,在此背景下,私人定制将成为以后高端消费的主流。而时下的古董收藏热也让弥缝补阙的锔瓷技艺在文物修补方面大放异彩,锔瓷由原来的“粗活”变成了“细活”。
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耿海胜与时俱进,将现代人的实用需要和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在弥缝补阙中加以艺术上的巧妙装点。一把碎掉的紫砂壶,耿海胜在裂纹处铜锔了两朵海棠花,壶身顿时熠熠生辉;一盏年岁久远的小茶杯一碎为二,耿海胜将其镶花锔,一丛荷花跃然杯上;一个口沿破损的瓷瓶,耿海胜将其包边后,很自然地锔上了一朵梅花……一件件受伤的瓷器,在耿海胜的手下,枯木逢春,再次绽放艺术的魅力。
在锔瓷技艺中,最为上乘的工艺是“膛内锔”,顾名思义是在受损器物的肚子里面打锔子,从外表看上去,既没有锔子,又几乎看不到裂痕,正是靠这一高水平技艺,奠定了耿海胜在古玩修复界的极高地位。
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玩收藏家,纷纷慕名到耿海胜家登门拜访学艺。谦虚的耿海胜几乎来者不拒,他认为锔瓷技艺传承千年,他领悟到的和发掘的并不是全部,所有的爱好者和痴迷者都应该成为师兄弟,相互切磋技艺。耿海胜在传授他人技艺的同时,还不断向村里上年纪的老匠人虚心求教。而这些年来,靠修复古玩赚到的钱,耿海胜也全部投入到锔瓷工艺的传承和发扬上来。目前,他在韩乐坊内购置的近百平方米的工作室,正在紧张布置中,这里将成为面向社会开放的传统锔瓷工具及作品展厅。
立志传承
将锔瓷技艺发扬光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42岁的耿海胜算是位年轻人,但却是同行业里的佼佼者,他对锔瓷工艺颇有心得,在继承父亲锔瓷手艺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錾刻工艺及开模浇铸壶嘴等工艺,使修复好的物件更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在耿海胜工作室的南侧墙上,全部挂满了各式钻子,“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工艺里的这一重要工具。而一旁摆放的是巴掌大的小板凳,在行话里称为“七星子”,主要用来配合钻子,在瓷器身上取眼用。耿海胜一边展示着他收藏的各式宝贝,一边讲着有关锔瓷的故事。
父亲的师父年轻时在村里大集上支摊锔瓷,围观了许多人,其中就有持枪的官差。担子一放,炉火生起,“徒弟,拿我的七星子来!”话音刚落,小徒弟便把小板凳抱起来,却见师父被官差给架了起来。原来,官差以为师父让徒弟去拿枪了,因为那时候的枪也叫“七星子”。
而在锔瓷的行话里,茶壶被称为“午夜转”,风箱被称为“双燕”,炉子被称为“五团”……耿海胜对锔瓷的历史和文化如数家珍,而他收藏的各式老工具更是足足占据了4间屋子。
耿海胜认为现今需要修复的物件越来越多,而会这门手艺的艺人却越来越少,要抓紧对这门技艺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不断赋予它新的文化养分,使它彰显传统锔艺魅力的同时,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并参与进来,培养更多的锔瓷艺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