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11-03 12:19:26|浏览:73
还没消失,但是正在走向没落。
其一,必然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如巨浪般涌入,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开放性和包容性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佛教从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已经拥有了重要地位。李白“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外来文化自古就不断影响着社会。正是这种开放性,让我们轻易的接纳了来自美国的汉堡,薯片;正是这种包容性,让红酒,可乐成为餐桌上的重要角色。
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随着经济一起占据了中国的市场,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开遍了各个城市的角落。在一个城市繁荣地带,年轻人出去玩耍后选餐并不是不是考虑粤菜、川菜还是湘菜,而是西式、韩式、日式、还是中式。传统饮食已经成为了众多选择之一,而不是唯一。
当然,还有快节奏生活的影响,这是其二。现代生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快”。交通要快,通信要快,节奏要快!省时省力是最优先的考虑。中式烹饪讲究细烹慢炖,城市生活中人们已经逐渐丧失了耐心慢慢等汤从小火炖到大火,吃完这顿午饭,还要赶下午的早班公交去上班,一切越简单越好,越快越好。所以更急切的人甚至连回家做饭的机会都没有,直接选择在外面饭馆,甚至是用一个面包一个汉堡解决。这时的饮食已经回归了原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果腹。
其三,饮食安全让我们担忧。那当我们有时间静下心尝尝美食时,“这面做的真好吃呀,有鸡肉味,老板这怎么做的呀?”老板:“这可不能告诉你,你猜呀”猜呀,不会是放了鸡精吧,还是味精,这么多油,不会是地沟油吧,诶,这菜叶这么新鲜,不知道打农药没……
其四,饮食文化不易传承。中国饮食类书籍的知识不成体系,不易复制,不易交流学习。大多数中式菜谱的调味用量都是“少许”,就算标上多少克土豆,多少克萝卜,也不会有人专门买个称放在厨房秤食材用量,甚至可能菜谱产生的时候标记的克数都是凭感觉的。从这方面讲做菜也是一门艺术,它看得见却摸不着门道,调料食材用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加工工序的前后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它需要你用心去体用,不断尝试。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菜里有妈妈的味道的原因,里面不仅有妈妈做菜的习惯,更有妈妈对你丰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