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11-05 14:56:33|浏览:77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
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
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
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图片
图片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上海的弄堂文化和北京的胡同文化虽然都属于城市世俗文化的范围内,但是从感觉上说,上海的弄堂文化要比北京的胡同文化要更加市井一些。为什么?
尽管在过去北京也有不少像龙须沟这种贫民聚集的地方,但也有很多横平竖直的胡同,胡同里不仅有很多四合院,也比上海的弄堂要宽阔、规整的多。这,就是两者不同的地方。
找些旧书吧,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北京通 老北京的生活 北京的四合院 都是很好的书。
上海的弄堂是由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谓的“弄堂”。
从骨子里,上海人是更迷恋“旧天地”的,它体现着海派市民文化的一种“根性”。这种夹杂着小布尔乔亚的优雅、讲究情调、阴柔、实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曾经是对计划经济时代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
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为便于采光,讲究的四合院都坐北朝南,其排列结果,胡同多数成为东西走向。为了便于沟通,在较大胡同之间又有许多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座北京城,如同放大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基本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壮观,周围加高墙以矩形圈围,整齐划一。
hú tòng wén huà
“胡”的基本含义为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如胡人、胡服;引申含义为泛指外国或外族的,如胡椒、胡瓜;乱,无道理。
在现代汉语中,“胡”还有为什么的含义,如胡为。
“同”的基本含义为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引申含义为共,在一起,如共同、同学。
在日常使用中,“同”也用作姓氏。
这是议论性质的一篇散文,有关解释如下: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胡同文化是凝结的城市文化,它兼具建筑,民俗市井人文的特征和标志。
作者对胡同文化有无限的留恋和不舍,对胡同文化一天天的消亡深感遗憾。但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落后和保守进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