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11-17 16:57:59|浏览:83
七条标准:
第一,智能良好。智能良好综合体现在两个精神和四个能力。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人的情感活动,一定要跟外界环境协调,心情要开朗,要乐观。
第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就是为达到即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
第四,人际关系和谐。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广泛的人际交流圈;要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要注意宽以待人;要积极主动,要坦诚。
第五,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适应社会是绝对的,改造社会是相对的,重点是适应。
第六,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人格是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总体心理倾向,构成要素要完整,不能有缺陷
第七,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要适应。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一般心理特点与所属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大致相符的。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指的是一种积极的、能够使人们不断进步的心理状态。
除了疾病而言,还应该具备一些特点,比如可以持续学习,持续进步,可以良好的适应社会关系,良好的发展和保持亲密关系,能够有比较好的自我认知,并且能够在挫折中、困难中应对,使自己度过困难跟挫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接纳自己的不足。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能够全面正确的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自我评价,要自信乐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向目标靠近。
二、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作能协调一致。
三、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 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自尊自重。
四、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 要有较强的心理能力,在挫折、困难、逆境面前不气馁,百折不挠。
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主动的适应和改变现状。
六、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保持真诚的微笑。
七、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对待学习,善于学习,刻苦钻研。
以上七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要求我们做到,只要能稳定有效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就达到了基本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健康其实就像身体健康一样,是整个功能的运转比较正常的一个状态,它还要涉及到他跟周围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处于关系当中的人,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就包括你自己感受到了健康、幸福、快乐。你会感受到在人群当中跟别人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普通人大致能感受的出来,行为模式异常,情绪异常可以作为一定依据。
人们生活需要具有正常心态,就是一切事顺其自然,这样对健康非常有好处。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正常心态。
定义的方法有许多种,如真实定义、语词定义、关系定义、发生定义、功用定义、递归定义等方法。
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定义方法,是通过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的属和种差来下定义。另一种是语词定义的方法,即明确一个语词表达什么概念。在科学著作或议论文中,语词通常是用来表达概念的,因此给某些语词下定义是明确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要正确运用定义的方法还必须遵守定义的逻辑规则,如“定义必须相称”、“定义项不得包含被定义项”、“定义项必须清楚明白”、“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等。
1、心理健康教育证书,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证书的一种。于2017年7月,教育部规定新增的一门学科。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中规定:
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各试点省份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新增:
(1)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增设“心理健康教育”;
(2)小学类别,面试增设“心理健康教育”。
(3)新增学科的面试,暂由各试点省(区、市)和部属师范大学自行命题和组织,待条件成熟后再由全国统一命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讲道理。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方法疏通心理,改变认知,改变行为。而这些巧妙的方法都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生搬硬套的讲道理是不起作用的。要打开学生的心扉,要有很强的同理心。都需要巧妙的艺术性。比如可以通过故事法会画法,谈话法,催眠法,意向等多种手法了解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