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5-01-06 14:23:15|浏览:66
清明节做的小燕子是一种传统面食,在山东、山西等地广为流传~
面燕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之推的(后附小故事哦),现在演变成了春天的象征!对于现在很多人而言,清明节吃面燕,除了沿袭传统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回忆,怀念……那是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
相传,在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他当了国王后,给朋友按功劳大小进行封官,可是却忘了好朋友介子推。介子推见没给他加封,很是恼火,忿忿地说:“无义之人,不可交也。”一气之下,便上了绵山(现山西介体县城南二十里),隐居起来。
事后,晋文公猛然想起此事,十分后悔,赶忙派人去请介子推,才知已隐居绵山。他又立即派人上绵山,要求无论如何要找回来。公差在山上找到介子推后,好说歹说,可就是不回。晋文公见请不回来,便想了一个“烧山逼人”的办法,满以为一放火烧山,介子推就会自动下山。谁知大火烧了三天,把绵山上的石头都烧得裂了缝,也没见介子推的影儿。火熄后,晋文公忙派人上山寻找,结果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尸骨旁还围着一圈燕子,正“吱溜,吱溜”不停地叫唤,声音叫的甚是凄凉悲切。这天,正好是农历清明节。
晋文公看到这种情形,悲伤万分。为了纪念好友介子推,他就下令全国百姓,每到清明节这天不准生火,要吃预先蒸好的干粮。他又把这棵烧焦的柳树砍回来,请木匠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从此,清明节吃子垂、面燕这个风俗便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