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5-01-09 01:27:21|浏览:96
达尔文主义是不排除拉马克主义的。魏斯曼建立的新达尔文主义,才和拉马克分道扬镳了。 主要区别就是新达尔文主义认为生物进化是因为自然选择,拉马克主义认为生物进化是因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比如为什么会有长颈鹿? 新达尔文主义认为,就是普通鹿的祖先发生了基因突变,脖子边长了一点点。本来和普通鹿也混居生活,知道出现了一次气候变化(自然选择),地面上的草减少了,食物不够了,而长脖子的鹿因为可以吃到树上的叶子,那么就生存率更高,他们的基因就更容易遗传。同时只有出现更利于脖子变长的基因突变,这种基因就更能活动遗传优势。渐渐的种群中短脖子的鹿就没有后代。 拉马克主义则认为,本来都是普通鹿,由于地面上草减少,鹿不得不去伸长脖子吃树上的叶子,这种努力使得脖子变的更长,就像锻炼身体一样。而这种变长的脖子就能遗传给下一代。渐渐的鹿的脖子就变的更长了。 逻辑上,两者都没毛病。但是拉马克主义无法解释一些现象,也没有实验可以证明。 现象:动物的保护伪装色,很多动物都有保护色,比如老虎的斑纹,竹节虫的样子,有毒生物的警告色等等。你可以说通过努力上肌肉更发达,让脖子更长,但是你怎么努力让自己皮肤毛发的颜色改变呢? 实验:拉马克进化主义的支持者,卡姆梅勒做的产婆蟾实验。产婆蟾是一种陆生的蟾蜍。水生的蟾蜍,雄的都有一个黑色指垫。可以用来攀爬在比较滑的东西上,比如雌蟾蜍的背上。他让产婆蛙强行生活在水生环境,繁殖几十代后,雄蟾蜍长出了黑色指垫,而且一代比一代更明显。卡姆梅勒声称水生的环境导致了“黑色指垫”这种适应性突变。但是后来被证明学术造假。别的生物学家复现不了他的实验,而有人证实他自己的黑色指垫都是画上去的。 最后讲一个笑话,苏联当时的农业“专家”李森科,也是拉马克主义者,他利用政治手段迫害了很多新达尔文主义者。有一次演讲中,他声称,只要把牛的犄角砍掉,几代之后牛就会没有犄角了。当时台下著名物理学家朗道就提问:“那请你解释一下处女膜是,咋回事呢?”
中性进化论阐明了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在于中性突变本身,是生物分子随机的自由组合,自然选择不起作用,分子进化的方向与环境无关。中性突变进化理论使生物进化论在分子层次水平上得到了发展并有可能验证定量化、精确化。中性学说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微观演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修正、和补充
.中性学说则认为,中性突变不引起生物表型的改变,对于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中性突变不可能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随机的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不只限于小种群,任何一个种群都能发生遗传漂变
诸子百家中,顺其自然是道家学派的观点。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Darwinian Natural Selection),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拉马克学说,生物学理论。19世纪初期,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思想,大胆鲜明地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学说。可以说,是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生物进化的理论。拉马克最重要的著作是1809年写的《动物学哲学》一书。拉马克把脊椎动物分做4个纲,就是鱼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类,他把这个阶梯看作是动物从简单的单细胞机体过渡到人类的进化次序。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 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 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 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 3.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
达尔文说的。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出生于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生物科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1837年,开始写作第一本物种演变笔记。1839年-1843年,编纂五卷本巨著《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动物志》。1855年,开始撰写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著作。1858年7月1日,与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说》。1882年4月19日,因病逝世。
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了,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不用而退化,这就是“用进废退”。
这种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下去,这就是“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曾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他的"用进废退"观点。长颈鹿的祖先预部并不长,由于干旱等原因。在低处已找不到食物,迫使它伸长脖颈去吃高处的树叶,久而久之,它的颈部就变长了。
一代又一代,遗传下去,它的脖子越来越长,终于进化为现在我们所见的长颈鹿。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1)过分强调过度繁殖所引起的生存斗争
达尔文关于生存斗争的论述,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主要是指繁殖过剩所引起的种内斗争.显然,达尔文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事实上自然界的矛盾错综复杂,各类生物之间,既包含冲突,也包含和谐;既包含对抗,也包含合作.达尔文过分强调"斗争"这个侧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种种联系.
(2)不恰当地把过度繁殖所引起的生存斗争当作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达尔文认为没有生存斗争,生物就不可能实现性状分歧并最终出现新种,显然这也是不恰当的.其实,没有过度繁殖,物种也会变异,旧物种也会绝灭,为新物种所取代.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不少学者发现,寒地动物的生活,其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同种间的利害冲突,而是严酷的寒冷,持久的干旱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大量事实说明,变异与遗传的交互作用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全过程.
自然进化
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