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5-01-11 04:08:25|浏览:96
作者博恩斯坦夫妇从事一辈子儿童情境教育绘本创作,了解孩子、接纳孩子——我想,这种接纳来自于作为创作者的视角,观察孩子,描摹存在,不判断好坏——从现象出发,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在轻松的话语方式中减轻一个成年人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心理负重。
现在,人们大都慌慌张张,紧张焦虑,育儿领域更是这样,一点儿小事儿就上纲上线,一失足成一盘输。但,真的有这么严重吗?会不会是焦虑本身促成了焦虑,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压在家长的身上,让孩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会不会是基于误解的判断本身腐蚀了成人世界的宽容,让黑影压在孩子的世界上。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兴致勃勃、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被保护和引导出来的,也了解到孩子是一种多么难缠又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小动物。
博恩斯坦夫妇说:
尊重孩子原本的样子,就如同尊重你那些成年的亲朋好友一样重要和必要。而且你最好这样做。因为你的孩子终将找到自我,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就像当初你离开自己的父母一样。
让你的孩子有机会获得丰富多彩的经历,因为正是那些我们感兴趣或为之振奋的事情滋养、成就着我们。
壁橱里的怪物是想象出来的,恐惧却是真实的。
还在练习爬行或蹒跚学步的孩子需要将时间用来打滚,跟沾满灰尘的兔宝宝亲密交谈,独自从地上爬起来后欢呼,以及用积木搭一座塔楼然后将其推倒。简而言之,他们需要时间做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的事情,这会让他们拥有每个人都非常渴望得到的——请特别注意——自尊!
训练一个年幼的孩子和训练一只聪明的腊肠犬没什么区别,而且会更难。腊肠犬天性渴望取悦人类,而孩子的本能则是藏到沙发下面或脱光衣服,赤身裸体跑到大街上。
……
这些话都或多或少对我产生了影响,因此心怀感激。
育儿无关好坏,孩子也在不断成长,家长期待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就用那样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在孩子离开你去上大学之前(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小魔女,那么她十三岁就要去一个新镇子,开始”魔女的修行“),你和它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人的左脑和右脑,你得爱t它,努力去了解t它,相信它,把对它
的期待与要求放一半在自己身上。
一个理想的成人,成长自一个理想的孩子,一个不那么理想的成人,也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孩子。
这是人生的第二重滞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