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5-02-21 12:50:38|浏览:92
哎你发现没?这两年朋友圈突然开始刷屏各种说唱综艺,地铁里戴大金链子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不过说真的,要是现在有人跟你说“中国嘻哈公司要上市”,你会不会觉得他在扯淡?别说,这事儿还真成了!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号称“中国嘻哈第一股”的普普文化,看看这帮玩说唱的到底怎么把生意做到上市公司的。
简单来说,普普文化就是个“嘻哈中介”。他们主要干三件事: 1. 线下活动:搞街舞比赛、说唱演出(比如《这!就是街舞》的线下海选) 2. 线上内容:运营自媒体账号,拍短视频(抖音上那些百万点赞的街舞视频好多都是他们做的) 3. 卖周边:T恤、帽子这些潮牌产品
举个实在的例子,2021年他们办了个叫“CBC中国街舞冠军赛”的比赛,光报名费就收了小200万,还不算赞助商的钞票。不过说实话,这钱听着挺多,但跟互联网公司比起来还是毛毛雨啦。
去年他们办了37场活动,平均每场能赚15-20万。不过疫情一来就惨了,2020年直接腰斩到18场,你说这生意风险大不大?
他们在抖音有20多个账号,加起来粉丝过千万。最火的街舞教学号,一条广告报价8万块。不过现在平台算法天天变,这钱可不好挣啊。
自家设计的T恤卖199一件,看着利润高是吧?但2021年财报显示,这部分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3%,库存倒是压了300多万。
先看组数据: - 2021年总收入4300万人民币 - 净利润...说出来吓人,亏了600多万! - 市值最高冲到过2.4亿美元,现在只剩零头
这里头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们70%的收入居然来自政府文化补贴!比如某地要搞“青年文化节”,政府直接买单让他们来操办。所以说这生意吧,政策风险可比市场风险大多了。
先说结论:短期看热闹,长期看门道。现在的情况是: - ? 利好:Z世代消费力起来了,去年说唱类综艺总播放量破50亿 - ? 隐患:政策红线多(想想当年PG One事件)、商业模式太传统
举个典型例子,他们2021年想搞“线上付费教学”,结果用户根本不买账,最后只能免费开放。这说明啥?光有文化情怀不够,得找到真正的付费场景。
不过说实在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行业太分散。全国少说有500家类似的公司,但年收入过千万的不到10家。想要真正做成气候,估计还得经历几轮大洗牌。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文化生意从来都是“慢生意”,别看现在说唱节目火,真要把它变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路还长着呢。不过话说回来,当年李宁做运动品牌的时候,谁又能想到今天国潮能火成这样?说不定再过十年,咱们真能看到中国嘻哈文化在全球开枝散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