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3-12-27 13:03:00|浏览:68
在宋朝,举人是通过乡试选拔出来的。
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级考试,也是选拔士人的起点。乡试是由地方政府负责举办的,每三年一次。考生一般都是来自于本地的士族子弟,他们需要提前报名,并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才能参加考试。乡试的科目包括经义、文学、法律、历史、诗词等,考题主要以经典中的经、史、子、集为基础。
考试过后,由地方官员组成的考官会对答卷进行阅卷和评分。评分后,考官将考生的答卷分为等级,高分者称为“解元”,次高分者称为“榜眼”,再次高分者称为“探花”,他们称之为“三元”。三元考中的考生,有机会获得在第二级考试中的状元,即“一甲”,成为举人。
举人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级,也是乡试的最终目标。一甲的举人考试由朝廷举办,每年一次。考试地点在京师(现在的北京)。考生不再局限于乡试范围,全国各地的士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科目相对乡试更为复杂,内容也更为广泛,包括经义、文学、诗词、法律等多个领域。
考试结束后,朝廷官员会对答卷进行阅卷和评分,并按照分数高低来排名。分数最高的考生将成为举人中的状元,其他分数高的考生则按照考试成绩依次称为“榜眼”、“探花”等。
总之,宋朝的举人是通过乡试选拔出来的,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级考试,考试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选拔士人的基本素质。而举人则是乡试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京师考试选拔出来的,考试内容更为复杂,是选拔士人的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