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07-06 16:57:44|浏览:53
体现在“法家思想”和“勤劳节俭”的传承上,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齐文化的核心。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以三纲五常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重视执行力和效率,这种思想对于齐国的强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勤劳节俭”则是齐文化的另一面,这种生活态度蕴含着极强的精神力量,从底层人民到国君都具备了这种气质。
勤劳和节俭的相互作用,注定了齐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会发展得非常稳健。总之,齐文化的核心是融合了法家思想和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富有活力、崇尚效率、求真务实的文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注现实,明道救世的务实精神;兼容并包,相互交融的自由精神;彰显个性,实现价值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民本精神;尊道贵德,礼法并重的和谐精神”等5个方面概括了齐文化的稷下学术精神,分析了齐文化中稷下学术及其精神在中华文化精神形成史上的重要地位
齐文化博物馆是由原 齐国历史博物馆搬迁而来,目前齐国历史博物馆已经正式闭馆。
山东齐地热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汉以降,齐文化在主流文化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齐文化历久弥新,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当代价值。齐文化所蕴含的“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务实变革精神、“尊贤智,尚有功”的尊贤尚功精神、“万国通商,百家争鸣”的开放包容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当今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齐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当然也包括戏曲。春秋中晚期,齐国的民间戏曲是以曲调鲜活的民歌民谣为主,而且内容数量繁多,题材丰富多样。见于《史记》的《齐人歌》,说的是公元前478年冬的一天,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于蒙阴县,会见时齐国的齐平公对鲁国的鲁哀公行了一个叩头礼,而鲁哀公仅作了一揖相还。
齐国人认为他失礼,影响了齐国在国际间的地位与体面,编出戏曲来讽刺鲁哀公。所以从历史忆载来看,齐文化也包括戏曲。
第一是它的变格性,在齐国的历史上,大的变革有三次。齐文化不墨守成规,而是尚变道的。这点在对周以前的文化考古中就有反映,至太公封齐,则因任风俗,尊贤尚功,变中求进,形成不拘于传统的意识。可惜西周时这方面的资料难以详考。桓、管以后,齐国的变革一波接一波,在盛衰不常中求发展,直到灭亡也还基本上是个领衔的大国。我们要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不断变革,再难也得变。让历史为现实服务,研究一下齐文化,会得到不少启发和感悟。
第二是它的自主性。我们说齐文化主变、开放,但它的自主性始终不变。晏子讲以礼治国,倡节俭力行。不过晏子相齐的骨子里头,还是把辅之以弹性外交的立功强国放在第一位,所以他依然摒弃孔子一类的大儒,不用繁琐的儒学移风易俗。然齐文化最终还是接受“周礼”,自孟子之后儒学大面积侵入齐学就是证据。只是儒学东传之后便齐化了,同时齐学本身仍保持着固有的重法传统,以致荀子的学术儒法并重,甚至百家兼包,弄得后人不好给他划流派。其实他就是兼收并蓄的齐学的总代表。稷下学术的主导势力一度是道法家(黄老之学),兵学、阴阳学皆一枝独秀,还有其他诸多流派,几乎都是齐化的。“变”不等于失去自己。在今日世界潮流中展望中国文化的发展,回头看看齐文化的历史踪迹会给予今人许多宝贵的启迪。
第三是它的开放性。齐文化的变革并不仅靠内部挖潜,因为它地处偏远,底子薄,框框少,因此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强,变化也快。例如胶莱平原一带的龙山文化水平颇高,可能就是受动乱时代的内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与后来甚不突出的岳石文化反差颇大。这方面西周以前的情况还不太明白。至于战国时代的稷下之学,则已成为各地学术文化自由输入 的大本营,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对外来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借鉴,变革求强就是一句空话。这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大致已形成共识,无须多言。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不是齐特有的文化。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包容”是齐文化的精髄思想:《管子》是齐文化的重要典籍,包含齐国的治国理念。《管子》的包容思想,在君主表现为得人的思想。《管子》认为,必须崇尚贤人,听取不同的声音,使士人能够说出君主的过失,以改进政治。《管子》具有谦厚安静的思想,认为既然天地公平无私,君主也应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管子》反对骄傲自满,强调说,有的国家自己觉得强大无比,这样的国家不可以仕任;有的家族认为自己富贵无比,这样的家族不要将女儿嫁过去;骄傲自满的人,不要与他交往。“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盛极之后必然衰败。唯有包容,才能有所成就,因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髙。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明主包容众才,任人之长,必然成就伟大功业。
齐文化的包容性,在姜太公时期奠定基础,到齐桓公时期全面展现,其精髓主要表现在《管子》一书中。田齐时期,包容思想在稷下学宫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齐文化的包容性,是历代累积的结果,在齐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中有多角度的展示,这也是君臣共同努力的结果。齐文化的包容性,形成了齐国的大国之风。直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发现齐地百姓生性阔达,聪明才智不外露,齐文化的包容性已融入齐人的生活中,成为齐人品格的组成部分。司马迁非常感慨,说:“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这是齐文化包容性的充分展现。
中文名 : 齐文化
发源地 : 齐国
所属地 :山东
缔造者:姜子牙
代表人物: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