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08-30 15:14:42|浏览:87
一条河从山里钻出来 ,河水清澈透明 发出哗哗啦啦的水声
1、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宋帆
2、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
3、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4、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 ——史迈尔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序》
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7、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8、观察与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冈察洛夫9、戴上墨镜,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个人的不幸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培根 10、要测量一个人真实的个性,只须观察他认为无人发现时的所作所为。——麦考莱 11、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有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12、细心观察产业界中那些自大的、维持不变的、独断的恐龙之所以一夕倒下的原因。 13、正理观察是对事物有无自性进行分析,进行抉择。 14、不论如何强大的公司,都不能安于现状,必须随时机警地留意公司内部和外面大环境的变化。 15、要从对小事物的细心观察中找出发现自然奥秘的途径。 16、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17、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领悟生活。 18、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 19、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状态,色彩。
观察大自然事物的变化,可以抓住两个重点,一是状态,二是色彩,例如,树木由仟长高,禾苗由小长大,这都是状态变化,
今天,我在草丛里玩,捉到了一只小螳螂。回到家,我把它装在一个小瓶里仔细观察起来:只见小螳螂穿着一件碧绿的‘‘外衣”,头是倒立的三角形,一对乌黑的小眼睛镶嵌在绿绿的眼泡上,头上是两根又细又长的须,头下是一双长满小刺的“大刀”,我捉它的时候,被它夹得“唉,唉,’直叫唤。他它的中肢和后肢十分灵敏,在瓶子里来回地跑着,想逃出这个可恶的瓶子。我想:还是我来养它吧。正在这时候,妈妈走了过来,看见我捉的螳螂,连忙说:“你应该把它放了,它是益虫,一天能吃许多害虫呢!” 听了妈妈的话,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急忙把它放回了大自然妈妈的怀抱。看着小螳螂一蹦一跳的十分活跃,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再见了,小螳螂!”
这里记录了路边的小蚂蚁,枝头的麻雀,菜叶上的青虫,
大自然向人们展示了许多自然的美景,比如:一些天然的溶洞,里面可以说是鬼斧神车,让人看了难以置信,里面有石笋子、石柱子,还有一些看什么像什么的动物、植物,那这些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因为岩石中的碳酸钙在和水、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慢慢形成的。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东西。你向远处望去,能看见一道道稻田。它似乎笑弯了腰,又像一个个文人雅士,都在向大地鞠躬呢!一阵轻风吹过,一棵棵禾苗抬起了头,在清风中摇摇摆摆着,煞是好看。你向远处望去,能看见波光粼粼的小河。那河面上映出了蓝蓝的天空、丝絮般的白云p万紫千红的花丛p翠绿的树林p连通两岸的古老小木桥,这一切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画面。远处,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犹如一条条长龙盘绕在远处。山上、山下全长满了郁郁葱葱、挺拔高大的参天大树。一棵棵大树都枝繁叶茂,就像是一朵朵绿色的云在远方升起。
近处有一片草地,小草碧绿碧绿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花丛里,鲜花盛开了,有黄的,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星星点点,美丽极了。娇嫩的花儿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引来了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中跳舞、采蜜。
小河清澈见底,清得都能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和水草。小鱼和小虾正在水草里玩捉迷藏呢!它们一会儿游到这里,一会儿游到那里,生怕被别人捉住。
啊!大自然真美丽啊!
达尔文一生认真观察大自然,勤奋钻研,写成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 1859年11月24日,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得以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而100多年来的科学发展也在“挑战”,或者说是进一步完善、发展着进化论。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天那么羞涩,夏天那么坦露,冬天那么内向。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天那么火热,冬天那么含蓄。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天一样可爱,同夏天一样热情,冬天一样迷人。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家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对大自然间的循环,中国古代早就有观察和记录。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九州安错,川谷何湾?东流不溢,孰知其故?”意为:川谷幽深,众河川日夜东流,为什么海水不会满溢出来?
先秦时《管子》一书提出:“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的循环思想。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中进一步提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表明当时已有水气循环的思想。
晋郭璞(276—324)在《葬书》中说;“夫阴、 阳之气噫, 而为风。升而为云, 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气行乎地中也, 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