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健康数码游戏家居教育娱乐生活时尚旅游社会情感汽车健身育儿科技自然历史文化国际宠物财经星座体育

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的冲突?

|2024-12-22 02:34:43|浏览:97

民俗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是老百姓生活的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今天的讲座扣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乡村振兴这几个关键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乡村振兴的第一个着眼点是经济,没有经济的振兴,乡村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但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应该是文化。所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是修复与养护中华文化的根基。

中华文化的根在哪里?根脉应该在乡村。乡村很多地方还保留了很多中华文化传统的东西。它在现代的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受到很大的损毁。所以我们要以文化振兴的方式,去修复和养护中华文化根基。文化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来充实乡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大家知道中国的乡村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一时一刻的问题,是一百年来的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很多文化受到破坏,传承的东西非常少。在今天这个新的时期,应该在乡村振兴的大好的形势之下,去充分认识文化振兴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这里用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叫做“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发展,要开辟未来的话,要有所寄托,要有一定的基础,要知道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根基在哪里。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创新不是凭空的,创新是有一定的凭借的。如果离开基础的创新,那是无根之谈。而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几千年丰厚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继承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我们讲民俗文化的时候,我们可能偏重对民俗文化传统的优良部分的发现,或者说再认识的过程。民俗文化是什么?是民族的基础文化,所谓基础,就是在民族文化发生期的时候,就开始形成,而且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日常文化。它不是抽象、玄学的那种思辨。它就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文化,这种文化为生活服务。

目前来看,乡村民俗文化存留的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在近代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是持续衰落的,这是一个事实。这有组数字,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有360万个村落,到了2010年,就减少到270万个。十年就少了90万个村落,这还是2010年之前。

农村人口在1997年,占人口总比例的68.09%,到了2017年就降低到41.48%,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乡村。乡村的空心化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经常到下面去调查,到一些偏远村落,这些乡村本来有几千人,现在只剩下100、200人。而且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所以,乡村振兴没有人是绝对不行的,空心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乡村振兴这个战略目标的时候,考虑到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要解决中国问题,农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提出来一个总目标,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那么这几条第一条产业兴旺,到最后一条生活富裕,其实跟我们的民俗文化都有关系。特别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更是直接跟民俗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所以,民俗文化是乡村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我们研究它,可以发现它的资源价值,可以把它做创新性的发展,创作性的转换,也可以直接来继承,对乡村振兴提供帮助。讨论民俗文化或乡村振兴,需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民俗文化是什么?现在好多都叫民俗,但到底什么是民俗?其次,民俗文化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第三,民俗文化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应该注意什么?这是今天主要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日常生活文化,它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享受所形成的文化。它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它跟日常生活是相继不离的。就像民间文学,不会像作家一样,专门去创作一个东西。我们讲民俗文化的时候,经常会说风俗,风俗是全民性的,而民俗从民俗学来讲,是指中下层。比如昆曲不是民俗。花鼓戏就是民俗。所以非遗不等于民俗,但是民俗里面很多是非遗。非遗有十类其中一小类叫民俗,但实际上民俗比那个范围要大。

世俗呢?我们一般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看社会的生活习惯时,或者社会风气的时,是世俗。还有一个礼俗,它是一个整合的词,是把上层的礼仪和下层的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形态。

今天主要讲民俗,第一,讲民俗的概念。老话讲:“必也正名乎”。了解一个事情,要先把它的名、概念搞清楚再讨论。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个主体是老百姓,是老百姓自己创造、自己享用,也是老百姓自己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我们的核心概念。

中国民俗这个词,其实很早就出现。虽然民俗学研究的民俗是现代学术的一个词,但是中国很早就有民俗这个词,因为中国人很重视民间风俗。最早是出现在《礼记·缁衣》里面,它有句话:“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君民者”就是管理人民的人,君,是动词。“章好以示民俗”,他要选择一个合乎标准的对象,来给大家展示,让大家去仿效,让一般老百姓有一个好的学习的榜样。“慎恶以御民之淫”,对好坏,我们管理者应该有一个鲜明的态度,不好的事情,要明确反对。对好的事情,要大力表彰。这样老百姓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大家按自己的个人体会去行事的话,社会就混乱。

《史记》是非常伟大的著作。它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多大的问题。古今之变,从历史到现在,古今对照,通达这个社会发展的规律。然后还要成一家之言,要说自己的话。所以《史记》里边有很多非常好的篇章,虽然是史书,但是文学性很强,写的很多都是人间道理,有很多跟民俗有关的地方。在《周本纪》里讲了一段话,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周代大概有800多个小国。虽然周天子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还有很多小诸侯国。其中有两个国,一个叫虞国,一个叫芮国。虞国和芮国是两个相邻的小国,这两个小国经常为了边界的问题闹纠纷。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货殖列传》是《史记》第一次为工商业者立传。大家知道工商业者,特别商人,在古代社会是被抑制的,汉代政策是重农,要重农抑商,商人不能做官,对商人穿什么衣服,不能坐什么车都是有限制的。《史记》不是官方修史,是司马迁私人修史,所以他就列了一个传,叫《货殖列传》,这里边记载了工商业者们怎么营销,怎么生产,怎么发家致富?给他们立传,这非常了不起。大家知道做生意经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文、人情。所以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个地方的民情。如果这个地方的人特别彪悍,就卖给他们宽袍的衣服。

再看《循吏列传》,循吏是跟奸吏相对的,是好官,是好官列传。《循吏列传》里写了楚国的一个名相,叫孙叔敖。当时楚国很大,有百万军队,土地800里,战车无数。当时只有秦楚齐三大国最有希望统一中国,最后是秦统一中国,改变了中国的格局。

当地楚人习惯坐一种矮车,叫“楚民俗好庳车”,但是楚王觉得坐矮车太不气派了,下令让全国人都坐高车。孙叔敖就跟他建言,你下令让大家坐高车,大家未必接受,而且都很反感,不如采取一种变通的措施,让他们既接受又不引起大的矛盾纠纷。怎么做?因为过去车到了门口有门槛。孙叔敖说,那些坐车的人不愿意下来走路,如果门槛高了,车轮小了,就进不去,就要下来推,但是那些人不可能下来推车,只要把门槛提高,他的车轮自动就会升高,他们自己就会改变。这叫因势利导。司马迁记载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告诉做政治措施的时候,应该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

民俗教化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儒家历来强调教化,强调用主流价值观去改变社会的生活风气。

清晨暮雨y
12-22 02:34优质作者
关注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