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5-01-24 11:52:38|浏览:83
仁义礼智信忠孝恕等品德,是人类甚至动物界共有的美德,这个算不上什么贡献,毕竟没有一个国家一种思想提倡不孝或缺德。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算是孔子为我国教育贡献的两个词。但
一、孔子毁了中国早期的平民教育。
子产不毁乡校之事可以证明,孔子之前有正腐创办的各级义务教育制学校,连傅说、百里奚这样的奴隶都能学知识当上宰相。
但孔子办高价培训班,开了教育产业化的先例之后,教育成了收费项目,平民再也上不起学了(旧中国的文盲率能说明一切)。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扫盲三亿多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才有了普惠人民的教育!毛泽东才是真正的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如果人们不把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叫伟大,因材施教就称不上伟大。因材施教不是孔子的创意。中国古代男耕女织本身就是因材施教,还没看到过哪个历史故事中的父母让男孩学针线,女孩学耕田。现在高中分科、分班,到大学分专业,个人报志愿就都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材。
二、孔子的所作所为不配为人师表。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魏风·伐檀》的入选表明孔子似乎以白吃为耻的。但是当他的弟子樊迟请学稼,孔子回答不了,却在樊迟出去之后,痛骂:“小人哉,樊须也!“
在孔子眼里,劳动人民就是小人,不用说,经商等其它行业的更不算人,只有当官的人才算君子。让学生看的《诗经》里提倡劳动光荣,有学生真想学劳动技能了,又背后大骂学生是小人,应该只学礼义等为官之道。
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当面不说,背后骂人,这样的人配作老师吗?
宰予昼寝本是小事,孔子不反思自己的课为什么不吸引人,反而骂人家“朽木粪土”。这样的老师合格吗?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水平高低不能通过学习转换吗?那要你这样的老师干吗?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告你挖一个墙角你不会挖其他三个墙角,就不在你身上浪费时间了。对于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生,孔子是一丝耐心也没有的,不去白浪费唾沫星子。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吗?
三、孔子的最大影响不在他本人和他本人的学问,在于他的后人、他的弟子和信徒,对他学问的引深和发展,特别是自汉武帝时期的大神棍董仲舒开始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是围绕,为封建王权统治服务而进行的。而孔子推崇的周礼,也主要变成了对于“三纲五常”宣传和巩固。看重的“三纲五常”的主要是等级和约束。
在三纲五常的教义下,上对下是俯视训导和管理;下对上是仰视听从和服从。这样就形成了对下颐指气使,对上阿谀奉承的官场风气,至今阴魂不散。层层的尊严都来自于自己的下层,最有尊严的一定是皇帝,最没有尊严的是普通百姓,下层妇女。
以致于中国两千余年的人文气息越来越虚情假义、政治制度越来越专制腐朽……当美国实现总统竞选、民主、法制、人权、自由,欧洲与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时候,中国人还在甩着猪尾巴辫子山呼鞑虏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