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5-01-25 01:00:43|浏览:52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延续发展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内涵极为丰富。从古代文化以孔子的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礼、义、仁,智,信,到现在的“五讲四美”,传播正能量,则是中国文化现代版的延续。中国文化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以前,现在和将来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展现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
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
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跟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更加紧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电影产业把公共文化城镇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出台。
在呼应“文创+”的时代,在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推进产品品质的革新,就是满足人们审美消费能力的提高。“文化+”的概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产业的各个部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概念在各个门类中在渗透,文化跟社区跟旅游跟科技跟农业结合。
可以从建国后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掌握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①建国初期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
②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种教育制度推行,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③“文革”时期,教育遭受巨大摧残。
④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自1977年10月恢复“高考”,中国教育从此恢复了正常秩序;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教育从此走进了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治理整顿、改革开放、发展创新三个大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存在发展中问题与挑战。
答,孔子对中华文明的十大贡献,文化上的贡献孔子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著作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闻名遐迩。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理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近代以后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要之,或谓自太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自明清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元明时期至清朝中期,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落,暮气沉沉,又孕育新生。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以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为代表,西方人带来了近代的世界观念与自然科技成就。但到雍正年间,传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总特点是新旧杂陈,外来的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既冲突又交融,两种文化展开较量,“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但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
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产品是故宫博物院的产品。故宫在淘宝上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如饰品、饰品、文具、化妆品等。在故宫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你还可以找到手机壁纸,输入皮肤,故宫博物院动画,故宫博物院游戏,和故宫博物院应用。
2018年,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一个名为“新故宫博物院,”显示了“秘密”观众的地方他们不可能看到即使他们去参观故宫。故宫博物院在文化和创意方面的创新已经到位。于是颐和园还推出了“我在颐和园等你”的节目,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服装。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发展。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年前,纪录片《我修复紫禁城文物》向我们展示了“文物医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大型文化创作项目“国宝”每一季汇集9家主要博物馆选出的3件文物,共18件,部分艺术家展示国宝的“前世”,相关专业人员讲述其“今生”。《咏传》用现代的形式来唱古诗,让文字在音乐中流动。
“中国诗歌大会”的热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在传播传播的过程中以及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都蕴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创新,传统文化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民族文化才会充满活力和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