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5-02-14 12:07:26|浏览:76
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承的传统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答:主要区别是存在形式不同的。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的物质世界中,以一种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中,比如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中。
的。
共三批,65项。
例如有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1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项,民间美术3项,民俗5项,传统医药1项。还有厂甸庙会,京剧,象棋等。
种类繁多。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不同。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具有“非物质”性。“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是两种文化遗产最本质的区别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物质性,可称为非物质或无形遗产,这是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产,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就不复存在。由其所具有的物质性,它们又是以一定的形态(形式、形状)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
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领域不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中,即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中。而物质文化遗产则存在于人们的物质世界中,即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前者是一种技能,后者则是一种物质的本身。
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不同。
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特性就有什么样的保护方法,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决定的。物质文化的生命已经终止在一个历史点上,而且凝固在一个物质外壳之中,因此是按一个历史物的特征来保护。一般采取考古发掘,整理归档、收藏修复、展示利用等。
将其既有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使之永续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活在生活中,存在于不同的介质之中,因此,是按一个现实物的特征来保护。一般采取传承、建立传承中心、建立传承人保障制度、教育等方法进行保护,并传承给下一代。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
1.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不同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具有“非物质”性。“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是两种文化遗产最本质的区别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物质性,可称为非物质或无形遗产,这是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产,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就不复存在。
2.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领域不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中,即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中。而物质文化遗产则存在于人们的物质世界中,即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前者是一种技能,后者则是一种物质的本身。
3.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不同 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特性就有什么样的保护方法,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决定的。物质文化的生命已经终止在一个历史点上,而且凝固在一个物质外壳之中,因此是按一个历史物的特征来保护。一般采取考古发掘,整理归档、收藏修复、展示利用等。将其既有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使之永续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活在生活中,存在于不同的介质之中,因此,是按一个现实物的特征来保护。一般采取传承、建立传承中心、建立传承人保障制度、教育等方法进行保护,并传承给下一代。
南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拥有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
1、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
2、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淅川县境内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3、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其中,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貌独特,植被良好,风景如画;2001年宝天曼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淅川县境内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4、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距南召县云阳镇北3公里处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之地。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此采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为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具体如下:
1.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承的文化,也就是说,它的基本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一定范围的群体(族群、社区、聚落)中得到传播和传承,绵延不绝,世代相传。
一件口头文学也好,一个民间舞蹈也好,一种手工技艺也好,一种民间知识(如传统医药)也好,凡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各种文化类别和事象,无不是通过民众的口口相传而被传播(横向的,共时的)和传承(纵向的,历时的)的。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书法、昆剧、古琴、篆刻等,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吧。
1、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入选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2、古琴艺术:入选时间:2003年,入选理由: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3、篆刻:入选时间:2009年,入选原因: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