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09-20 20:14:52|浏览:34
读音:dì guó注音:ㄉㄧˋ ㄍㄨㄛˊ基本解释:很大或有殖民地的君主国家罗马帝国虽没有帝王但向外扩张的国家,有时也称“帝国”指版图一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比喻机构庞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报业帝国金融帝国英文释义:empire
1.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1年国土面积达3400万平方公里,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的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覆盖了世界陆地的四分之一,领土遍及七大洲四大洋,因此也有了日不落帝国之称。
2.蒙古帝国
这个由蒙古乞颜部首领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的大蒙古国,是先后蒸发了西夏、金朝、西辽等多个国家,并进行过两次大规模西征,在全盛时期蒙古帝国已经占据了东欧、西亚、中亚、西域、漠北、华北、东北等辽阔的亚欧大陆地域。
3.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这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疆域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于公元前27年古罗马文明进入帝国时代,在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经济空前繁荣,达到极盛状态,全盛时期控制的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第一,帝国必须统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认同和领土。但多少民族才算数?两三个民族还不够,而二三十个就算很多。成为帝国的门槛大概介于两者之间。
第二,帝国的特征是将以可以灵活调整,而且几乎可以无限扩张。帝国不需要改变基本架构和认同,就能够纳入更多的其他国家和领土。说到今天的英国,如果不改变基本架构和认同,就很难突破现有的疆界。但在一个世纪前,全世界几乎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即为华胥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根据中华文明探索工程最新进展。中国汉族70%左右的DNA属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DNA。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说包括邦国时期、王国时期(夏王国、商王国、周王国)和帝国时期(秦汉帝国、唐宋帝国、明帝国)三个阶段;另一说包含古国时代、方国时代、王国时代、帝国时代。
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第一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在位时,征服希腊后,其子亚历山大继位,这位颇具野心的政治家,在继位后的短短2年内迅速平定了国内叛乱,并于公元前334年,率领铁骑和战舰,开始了对东方诸国的远征。所到之处,所历之国,悉数被亚历山大划入其帝国的版图。
第二帝国罗马帝国,极盛时一度横跨欧、亚、非三洲,甚至将地中海纳为自己的内陆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元首(或“第一公民”),以其独裁统治和不断的军事扩张,将罗马由共和国变成了事实上的帝国。
公元三九五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四七六年灭亡,东罗马帝国一四五三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历史上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因其首都为拜占庭,即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因为当时是英国公立大学
帝国理工学院,一所世界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CollegeLondon),1907年建立于英国伦敦,是一所主攻理学、工学、医学和商学的世界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全称为帝国科学、技术与医学学院(ImperialCollegeofScience,TechnologyandMedicine),我国教育部正式译名为帝国理工学院,又称伦敦帝国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在国际学术界有着顶级声望,是世界最具创新力大学之一,在各类权威榜单中排名稳居世界前十。
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相似之处是都曾是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