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4-11-09 04:05:41|浏览:71
书法代表中国人的哲学活动从思维世界回归到实际世界的第一境,它还代表摆脱此实际世界的最后一境。
李叔同(弘一法师)出家后,把音乐、绘画、诗文、戏剧诸艺都弃置,只不废书法,在斋戒期间,以书法为日课。书法是一“艺”,所以可以悠游其中。
孔子所谓:“志于道……游于艺。”
把书法和修行联系起来,则修行不是苦修,仍然有生活,而这生活是最减化的、最恬淡的、最纯净的生活。
核心是:中华传统美德。
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而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做起。
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伦理道德。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伦理道德,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
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雪漠心学凝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核心特质:一是追求大善的理想;二是注重经世致用的社会实践;三是具有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的适应力、创造力。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特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理性,其形成取决于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历史文化背景。实用理性涵盖了国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经验直觉的思维方式、重人事轻鬼神的人生信仰等。
实用理性精神对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民族精神的形成,对于中国文化多元化、连续性特征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但也存在功利主义等的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等,中国人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无上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易经》太极阴阳文化和老子的《道德经》,太极阴阳文化和“道”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生存之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儒释道并存。
首先,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普通大众修身立命的根本,是通往精英阶层的主要通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士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其中儒家文化不但为其提供了操作规范而且还提供了必要的精神保障。
其次,释家学说三生有幸,是部分百姓精神追求的首选目标,是精神寄托的重要体现,在稳定社会基础的同时还能耕读生产,今世修行来世相见,虽不能除恶却能教人向善,承上启下,互相繁华。不但有荫于皇权而且还有恩于皇权。
再次,道家流派一本正经,是荒野士人最理想的去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是扭扭捏捏的示宠。不但是官民矛盾的缓冲空间而且还是朝野联系的纽带。